在影楼越久,越理解,一个摄影师的成就高度,和他的摄影技术和创造力,没有绝对的关系。
我跟摄影师聊天的时候,最喜欢问两个问题:
你为什么要当一个儿童摄影师?
有些摄影师听到这个问题会楞一下,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,他每天都是在不停的拍拍拍,而没有花时间好好想想为什么要当摄影师。
说明这些摄影师只会被动执行,而不会主动思考。
而另一些摄影师会列出来一些原因,比如自己学的就是儿童摄影,一直都在影楼工作。
我会继续问,那你来这家店做摄影师,最想得到什么?先不要说为了更好的成长,锻炼技术这种鸡汤,对自己诚实点。
一些摄影师想了想,坦诚地说:我想赚更多的钱,今年买套房。
很好呀,我说,但如果你是这个目标,为什么会选择在影楼打工,赚这点工资呢?
一般这个时候,大多数摄影师都被问住了。
我们常说人要有“独立思考”的能力。但大数人的思考方式,既不独立,也不思考。
很多人,从来没有真正独立思考过。
这源于个人以往的路径依赖,就像踩了一脚油门,之后全靠惯性。
它保护了你的舒适区,也禁锢了你,让你只能成为平庸的样子。
我以前在公司做设计,一年的薪水加起来就5万块钱,而且未来的天花板一眼就能看穿,我问自己,凭什么我就只能赚这些钱?
我问身边的同事,你们在公司7-8年了,怎么能接受底薪比我还低?
他们会告诉我,这个行业就是这样,我们是销售,靠业绩吃饭,我们开2单才能追上你的底薪,你还想怎样?
看看,人要摆脱生活的惯性,思维的惯性,阻力有多大。
就算自己有疑虑,身边原地打转的人,也会说服我们放弃改变,不要打破惯性平衡。
很可惜,也很幸运,我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被训练的不错,后来,我换了岗位,选择零薪做新项目推广,出去做培训。
现在我一年的收入,可能是原来的5倍之多。
跳出去之后,我的能力有很大的改变吗?
没有,一年时间,很难发生本质性的改变。
所以,真是那句话:你能赚多少钱,是你的认知高度决定的。
人和人的差距,不在于种族,肤色,身高,身材上的差距,本质上就是认知的差距。
这种差距,比人和猪的差距还要大。
就像今年的“人才红利”,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发达国家,早以从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。
对一个国家而言,人才是一笔无形的重大资产,是驱动国家发展,民族复兴,产业崛起的中坚力量。
人才红利,对国家利好,对社会利好,对企业利好,但唯独对个人不好。
在当今中国,有多少大学生毕业没有就业,有多少硕士博士在送外卖做兼职。
人才红利的背后是人才内卷。
可在内卷中也会有一些脱颖而出的“黑马”,例如:08年创立饿了吗的大学生张旭豪,卖给马云套现665亿;00后女孩王淑禾大学期间创立2家公司,两年创收1800万;云南女孩大学4年在女宿舍卖化妆镜,收入80万.....
说点我们影像行业的:网名“香辣肉丝没有肉”的大四女学生,自学摄影做小城跟拍,国庆7天假期接单60 ,收入2万 ;西双版纳的影楼摄影师阿龙,联合当地的特色服装店,做游客写真纪实拍,月入10万 ;
在社交互联网上做“电影感约拍”的沐辰,日拍20组 ;做景区高端复古写真工作室的真真,均单1600 ......
那么,自诩专业影楼摄影师的你,为什么每天还在为月底的房租水电而发愁。
因为有一个很吊诡的事实,很多摄影师明明知道自己惯性的狭隘。
但是,但是,他们依然不会选择改变。
有些人会改,但是更多人,只是知道罢了,好像懂了,又觉得哪里不对,心有疑虑,一来二去都抛之脑后。
晚上想想千条路,白天起来走老路。
后来我发现,原来光是认知信息到位,其实还不足以产生行动。
这就涉及我们底层的东西,我们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勇气,是否认为自己有资格感。
什么叫资格感,就是我有资格变得更好。
你可能会问,谁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好?
其实并不是,很多人看到别人活的比自己好,却并不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,其实是心底不够“自信”。
更深层看,其实,是觉得自己不配。
其实不只是摄影师,很多老板也是一样,他们只记得当初开店,是为了不想给别的影楼打工,自己开店肯定比在这家店干有钱途,可以轻松干掉他,成为当地第一。
但是干了这么多年,什么新生儿,秀场,艺校,幼儿园......各种业务,内部管理,行业套路懂了不少。
最后发现,不过是混了个高工资。
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,老师教会我们不少知识,却从没教过我们如何赚钱。
如果学知识不是为了赚钱,不能过的更好,不如不要学。
认知其实是需要行动来兑现的一张支票,没有行动兑现的认知,只是一张空头支票。
千万不要做一个高认知的穷人。
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,而是为了让更多影像行业的工作者明白:做一件事前,不要觉得总是学的不够好,然后迟迟不行动。
不要变成学霸一支笔,差生文具多。
最后希望大家在这倘恍迷离的影像市场中,还能拥有那种“盲目”的自信。